近日,浙江金华市首批三笔碳账户贷款共2610万元正式发放,实现碳账户信息在金融场景的成功应用。这并非浙江省内首例,2021年衢州市有27家金融机构推出34个普惠性金融产品,实现碳账户贷款规模约70亿元,“碳账户”为企业低碳转型、区域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持。
与银行账户不同,碳账户存储的不是货币,而是个人或企业的碳减排量。基于碳账户信息,企业可以在碳市场交易碳排放配额,还能享受与碳账户信息配套的财税、金融等差异化支持政策;个人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获得碳账户积分,以积分购物、抵税,甚至参与碳市场的交易。双碳时代下,“碳账户”正逐渐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建议出台全国性企事业单位碳账户管理办法,完善乡、县、市、省多级碳管理体系,指导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在三年之内有计划地建立碳账户,力争2024年实现碳账户体系的全国覆盖”,全国政协委员武钢表示。去年11月20日,衢州在全国率先发布首个工业企业碳账户体系地方标准《工业企业碳账户碳排放核算与评价指南》。随后,能源、建筑、道路等多个领域的碳排放量核算与评价标准相继发布。目前,衢州市已探索建立了233.8万个碳账户,覆盖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
除浙江外,上海、北京、深圳、成都等多地相继推出碳普惠体系下的企业和个人碳账户建设方案。近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上海市碳普惠机制建设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工作方案》明确,上海将探索建立区域性个人碳账户,引导碳普惠减排量通过抵消机制进入上海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去年11月,深圳市发布《深圳碳普惠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将探索开设个人碳账户、发行碳信用卡等,建立与个人低碳行为挂钩的信用体系。目前,深圳已率先通过低碳星球小程序试点开通和运营个人碳账户。
碳排放的数据准确性是碳账户对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基础,也是制约碳账户推广和应用的首要问题。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民进中央一份题为《关于完善碳排放核算标准体系,加强碳核查数据质量监管的提案》指出,碳核查数据不准确直接影响科学决策的出台,同时数据造假行为影响碳市场的公平性,不利于“双碳”目标达成。
就这一问题,企业碳账户方面已取得一定经验,例如借助物联网等技术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可信度,并建立区域性的碳排放测算、核查标准以提高数据认可度。以衢州为例,在物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全市1147家规模以上企业在用能关口都安装了能耗采集装置,一批企业甚至精准采集到了生产线;电力、天然气等能源数据采集频率快达每15分钟一次。而个人碳账户方面的建设存在许多待完善的空间。与企业层面不同,个人的信息采集工作在目前阶段更多的是自愿性质,并无准确统一的信息来源。这就导致难以进行个人行为相应信息的全面采集。例如,蚂蚁金服将“蚂蚁森林”定义为支付宝三大账户之一(资金账户、信用账户、碳账户),但上线五年来依然被人质疑其更类似“绿色公益小游戏”。就此,上海提出未来将按照“先易后难、逐步扩大”的原则,有序推动个人减排场景接入与开发,将个人衣、食、住、行、用等生活中有效的低碳行为逐步开发为标准化的个人减排场景。
正如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所言,“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变革。提高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碳账户的认可度,使碳账户真正成为双碳时代的新基础设施、碳普惠体系下大众参与碳减排的载体,还需各方不懈努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