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李守镇委员发言称,纵观世界工业发展史,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在日本,整个产业工人队伍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则达50%。而中国这一比例仅为5%,全国高级技工缺口近1000万人。
“简单地说,1个美国人创造的财富,相当于我们13个人创造的财富,这也是我国工业制造‘大而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李守镇说。
我国高级技工有多稀缺?
高级技工就是高级技术工人,在企业中的身份是工人。但其不同于普通工人之处在于拥有的专门技术能够解决企业的关键技术问题,所以在企业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据悉,培养一名高级技工需要20年。
高级技工短缺问题在我国长期存在,而且这一缺口的填补速度十分缓慢。
据新华社报道,早在2002年,高级工在我国7000万技术工人中的比例就是5%,而西方发达国家高级技工的比例要超过35%。
当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中国高级技工缺口达到七百万,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在全国各地均普遍存在。按“十五”规划,这一比例在2005年应达到15%。但十五年过去了,占比仍然徘徊在5%,“技工荒”依然严峻。
不仅高级技工短缺严重,我国高技能人才比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很显著。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
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1.65亿人, 高技能人才总量4501万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仅为27.3%。
这一比例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一些制造业强国,均超过40%甚至达到60%以上。
除占比低外,我国高级技工的年龄层次还普遍偏高。我国制造业的主力是青年工人,但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技术水平还达不到现有技术等级规定的标准。技术工特别是高级技工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
以2012年机械行业的数据为例,产业工人平均年龄为42.1岁,其中高级技师平均年龄48.9岁,50岁以上的占了将近一半;技师平均年龄45.6岁,50岁以上的占1/3;高级技工平均年龄41.3岁,其中40岁以上的占57.5%。
总之,当前我国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和高技能人才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劳动者的整体素质与产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差距明显。
高级技术工人的缺口不仅集中在机械、建筑、印刷等传统行业,更大量集中在电子信息、环保工程、工艺美术等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大国为何这么紧缺高级技工?
每年有成千上万初高中毕业生涌向社会,百万大学生涌向市场能够为人所用的实用操作人员却千金难求。原因是什么?
社会地位
社会上对产业工人的认识偏误,望子成龙的家长不愿让子女做工人。在不少人的观念中,体力劳动者处于比较弱势的地位,干技术的工人常常被划归为体力劳动者。
当人们习惯于把技术技能工作者也叫做工人,身份问题就出现了。技工意味着工作环境脏差,薪酬待遇低,不比做办公室的白领体面。简言之,在中国,技工的社会地位较低。
这种认识虽有失偏颇,但为这种观念的生长提供土壤的却是产业工人现实中的客观待遇和生活状况。
历史上的50至70年代,我国集中进行工业化建设,蓝领工人的社会地位很高,被人们称作是“工人老大哥”,很多人都想进国营大厂,还流行这么一句话,“ 50年代嫁工人”。
蓝领工人的工资待遇虽然也比干部和知识分子低,但差距不是很大。
但近三十年来,随着科技在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增大,使知识资源的重要性超过了劳动力资源,分配机制向知识、技术的拥有者倾斜,传统产业工人地位的下降是社会经济体制转换的代价。
尤其是在农民工成为蓝领工人的主体后,“农民工”就成了蓝领工人的代名词。薪酬方面,除了少数紧缺专业的高级技术工人外,大多数蓝领工人的工资待遇与白领和各级管理者相比,差距很大。
另外,市场化契约型劳动关系为企业带来活力的同时,也触及到了产业工人的权益。拖欠工资、超时加班、违约克扣等现象层出不穷。
再加上企业管理者经营不善亏损倒闭时有发生,技术工人下岗风险大,且缺乏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很多技工连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与白领相比,技术岗位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率高、工作环境艰苦。
这些都让产业工人被贴上不稳定、不安全、不挣钱、不体面的标签。实际上很多技术工人是依靠脑力、知识、技术在工作的。
即使现在技术工人的含义在不断发生变化,当前高级技工用人要求颇高报酬丰厚,这一固有认识已很难改变,技能人才普遍对自己的职业荣誉感认知不高。属于产业工人范畴的高级技工也被一概而论,“不受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