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一家当地有名的商业超市兆佳商场忽然传出闭店的消息,刚刚充值几千元的会员一脸懵,纷纷打听退款渠道。
或许没人能想到,即使是过去三年最艰难的时节,这家历史悠久的商超还在维持运营,然而,在社会面放开管控仅仅不到3个月的时间,这家商超却关门了。
这并非偶然。当前,尽管人流恢复了,但商业消费的恢复并未能一蹴而就,一些消费领域还面临较大的复苏压力。
打通消费的堵点痛点,更好地发挥消费对经济的引擎作用,是当务之急。
对此,专家建议,对于当前的经济体,需要投入四万亿元资金。
不过,此四万亿非彼四万亿。
消费信心不足
兆佳商场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劲松街道的核心区域,共分为三层,一层是超市,二层是数码文具,三层是教培项目,虽然整体建筑规模不大,但历史悠久,位置较好,曾是当地有名的商业地标。
据悉,在疫情期间,该商场已经严重亏损,但最终硬是撑了下来。在今年疫情结束后,该商场经营仍然严重困难。
“为了避免继续亏损,该商场自3月30日暂停营业整顿”,兆佳商场方面称。
这背后值得深究,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从经营现状来看,其消费不振的态势一直延续到疫情之后。
事实上,今年以来,消费复苏的势头目前并未完全达到预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按消费类型分,1—2月份,商品零售68638亿元,同比增长2.9%。通讯器材类零售1030亿元,同比下降8.2%。
无论是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是商品零售额,其增幅均低于去年同期。
兆佳商场所在的商超赛道更是弱于大盘。
统计数据显示,按零售业态分,1—2月份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超市、便利店、专业店、百货店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3%、10.0%、3.6%、5.5%,超市业态在上述4类业态中增长最低。
北京华商安盛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东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超市业态去年由于疫情保供,业绩有一定保障,今年随着市场的开放,则面临各个渠道的挤压和抢占,超市业态将面临新一轮的调整。
不过,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消费领域增长较快。
数据显示,1—2月份,餐饮收入8429亿元,增长9.2%。
国家税务总局4月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住宿餐饮、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类服务业回升较为明显,潜力较快释放,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22.8%、13.7%和9.4%,较去年全年分别加快22.7个、17.6个和6.5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韩东表示,从各业态看,餐饮、影院、奥特莱斯等业态等确实恢复较快,比如奥特莱斯业态整体客流恢复约80%,销售业绩增长超过20%,反弹势头强劲。
“这反映出,疫情过后,人们消费趋于理性、刚需,不是不消费,是要把钱花在‘高性价比’上”,韩东表示。
拓朴思CEO王玉珂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当前短期消费增长相对较快,长期消费不行,人们不再敢大手大脚花钱,整体看,消费信心并不足。
多个挑战并存
在日前举办的“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报告发布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扩大消费是当前政策的重点,调查中受访者认为,消费复苏面临着多个挑战。
最大的因素是过去三年收入减少,家庭财富不足;第二方面是部分人对经济发展、收入增长、就业形势的信心不足;此外,受访者还担心医疗、教育等民生支出压力大,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许召元认为,“3/4的受访者都担心收入的因素对消费的影响”。
作为受访者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进一步表示,过去三年,我国失业率总体在自然失业率之上,意味着有很多的周期性失业,长期的周期性失业一定会破坏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平衡,主要是收入方面,因此,居民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会受到较长时间的牵制。
韩东表示,事实上,从消费来看,人们主要有两种心态,一方面,是人们对消费缺乏信心,其根源取决于人们对经济提振实际速率和效果的“信心”,另一方面,人们也在担心自身千万不要输在新起跑线上。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表示,从经济结构来看,消费方面还存在四大障碍。
首先是在收入分化的局面下,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偏慢一点,增长金额相对较低,而消费的增长潜力最终由居民的收入增长幅度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状况所决定。
第二,中国经济从投资拉动模式向消费主导模式转型,但这一过程非常难,从具体的财政支出结构来看,并没有明显增加消费的比重,包括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民生方面的投入,投入压力较大,消费的释放动能不足。
第三,当前中国居民的杠杆率水平偏高,偿债压力大。
第四,居民的社会保障程度偏低,在这一局面下,敢不敢消费是个大问题。
李迅雷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存在未富先债的现象。我国居民每个月要还本付息的金额,占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7%,比一些发达国家还高。从目前的数据看,今年国内消费恢复的高度可能有限。
再来“四万亿”?
面对当前的机遇和挑战,应该采取什么措施,促进经济的稳定回升?
据介绍,这次经济信心问卷调查主要设置了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进一步减税降费、保持汇率稳定,化解地方债等16个选项。
结果显示,受访者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对策中,其中之一就是积极促进消费增长。
“提振消费已成为共识”,许召元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既符合政策方向,而且一旦措施到位,还能很快见到实效。要提振消费,提高居民收入是根本,提高居民收入的核心是提高劳动报酬水平,不能始终把低工资作为主要的竞争力源泉,要随着产业升级发展,随着劳动生产率提升而相应提高劳动报酬水平。
对此,蔡昉表示,刺激消费需要长短结合,从短期看,当前消费的复苏不足以支持经济增长,这时候需要有短期的措施,比如向居民发放4万亿元,直接刺激消费。
他进一步表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我国也投入4万亿元提振经济,用于投资领域。如今消费乏力,就需要政府拿出4万亿,发放到真正的低收入群体手中,从而刺激消费。
韩东表示,“需要新的4万亿推动消费振兴”。当然,4万亿是个概念,不一定就是4万亿,具体数目需要推演测算。
与此同时,韩东表示,疫情期间,香港、澳门都有类似做法,可以研究借鉴。不建议划分收入阶层,原因是很难划分,但可以在全国划分区域,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制定本区域、本地区的落地实施方案,普惠于民。
王玉珂表示,发放4万亿值得一试,但从长远来看,还是需要提振居民收入,另外,钱从哪来,也是个很大的疑问。
李迅雷表示,确实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要增加国家对居民部门的支持力度,切实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经济当中的比重,同时推进税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慈善事业,让人们能消费、敢消费。
“长期看,需求侧的因素也非常关键”,蔡昉表示,因此,长期的制度建设就是中国特色的福利国家,基本实现公共服务的全生命、全民覆盖。
(作者:刘德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