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标题

背景:
阅读详情

一夜之间 2.43亿中国人被定义成高血压?

日期:2023年01月01日 16:08 来源:酷玩实验室 作者:佚名


管控放开的一个月来,许多人都亲身经历了新冠的来势汹汹,也都听闻了许多重症、死亡的消息。

这其中大家都知道,新冠的高风险人群是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而在各类基础病中,波及3亿多人的心脑血管疾病最普遍,也最为凶险,因为心脏和大脑两个器官一旦失能,人的生命瞬间就岌岌可危。

在所有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病症就是高血压。

前几天,四川建院32岁博士王腾因感染新冠病毒独自隔离却不幸去世,死因是高热引发的昏厥。

有医生分析认为,新冠引发的高烧中,人的血压抬升,脑血管就会承受过高的压力,从而引发昏厥。如果平时有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就有更大的概率发病导致死亡。

甚至此前还有新冠转阴后,突发脑溢血的案例。比如前两年因新冠感染“面容变黑”的医生胡卫锋,经过治疗后,已经转阴,却在后续的治疗中突发脑溢血,最终死亡。

然而,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对高血压的认知不足,甚至是带有致命性错误。

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高血压一度被认为是长期“大鱼大肉”所导致,并且在50岁之后发病率才会逐年提升,因此视为“老年病”、“富贵病”。

不过,由于当时高血压患者整体规模不太大,大概只有9000万,在疾病死因排名中还排不到前五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甚至,很多老人们说起自己得了“高血压”,是在侧面证明自己吃得“有营养”,“享福”了。

但是,近年来,高血压越来越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2018年,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CCDRFS)研究显示,我国18-39岁的青年群体患病率已经超过20%。

高血压已经从过去的“老年病”、“富贵病”,变成了“穷病”。

如今,规模已经达到2.45亿的高血压患者,在当下的“阳”潮中,是最容易受到冲击的人群。

更可怕的是,目前国内民众的高血压知晓率只有52%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半已经患上高血压的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是不知道的。

理论上说,医疗条件越差、收入越低的人群,知晓率越低,风险就越大。

因此,在当下阶段,提高大家的重视度、自查意识,可以说是刻不容缓。

上月中旬,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机构就发布了一份新制定的《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称《指南》),就引起了各方高度重视。

这份《指南》将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从原来的≥140/90mmHg,下调至≥130/80mmHg,可以大大提升全民健康危机意识。而在许多病症的临床诊治中,医生都会主张尽早干预,不要让小毛病拖成难以治疗的慢性病乃至绝症。

按理说,提高大家的重视度是应该的。但是,根据这个《指南》,我国将一夜之间新增高血压人群2.43亿人,相当于在原有的2.45亿人基础上翻了一倍,达到惊人的4.88亿人。

这种行为,很容易让大家联想到“龙王又换着花样卖伞了”……

没几天,国家卫健委就发布公告,表示并不认可这份《指南》。

卫健委公告称,“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并再次强调,“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

在卫健委的公告发出后,这份《指南》在全网各个发布平台迅速下架。

那么,高血压改标准,是为了提升大家的健康意识,还是为了龙王的私利?

卫健委不认可新标准,又是否是一些人猜测的“要节约医保支出”?

先说高血压的“富贵”和“贫穷”问题。

过去,大家认为高血压和大鱼大肉的关系很大,这种印象其实也没有错。

一年到头吃不了几顿肉、还得下地、进厂干重活的普通人,每天粗茶淡饭,导致高血压的概率并不高。能患上高血压的,很多都是每天推杯换盏、山珍海味吃到吐的“老板”们。

此前,大家对高血压的“羡慕”多于害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虽然在90年代,全国的高血压患者已经达到9000万,但“第一杀手”这个称号,还没轮到它。

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一项对国人死亡的调查研究显示,90年代,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疾病等疾病造成的死亡排名靠前,均位列前五。

这些疾病对应的,是过重的体力劳动,生活与工作环境差、医疗卫生条件差,主要都是“穷病”。

不过,三十年来,随着基层生活环境和医疗水平提升,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新生儿疾病的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了超过50%。

但,心脑血管疾病已逐渐成为超过癌症、交通事故等各类原因,导致国人死亡的第一大“杀手”。在心血管疾病引发的平均寿命减少中,中风和缺血性心脏病造成的减寿,是肺癌和肝癌的2到3倍。

目前,中国的年死亡人口已经达到1000万人以上,其中有约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相当于每四个人死亡,其中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

而且,心脑血管疾病的杀伤力也越来越强,在因病致死各类死因中占比以每年0.5%左右的速度爬升。

2.45亿高血压患者,就这样在慢性摧残中,一步步走向高风险。

当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93岁,而人均健康寿命仅68.7岁。这意味着,平均到每个人身上就有9年多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的状态。

这其中,超过一半人都要忍受高血压带来的长期服药等问题,如果已经发展成心脑血管疾病,还要面对生活不能自理、痴呆、脑中风、瘫痪等问题。

而对于广大农村,以及城市低收入人群来说,风险程度更高。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近三十年来,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

由于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国人比五千年历史中任何时候都更容易享受到肉蛋奶。尤其是近几年,许多人感慨过年时的山珍海味甚至都吃腻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分析,国人的脂肪等营养摄入已经过度:

一方面脂肪供能比的不断上升,农村脂肪供能比已经首次突破了30%上限;另一方面,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中、高强度体力活动也在逐年递减,漫长的农耕历史形成的重油重盐的餐饮习惯却被保留下来。

根据WHO推荐,健康人群每天的食盐摄入量6克左右已经足够。但中国营养学会调研,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是15克左右,比标准量翻了一倍还多。

高脂肪供给、高盐分饮食都使得高血压越来越成为普遍问题。

至于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会成为高风险人群,除了前面提到的饮食习惯,更重要的是工作压力。

虽然年轻人都知道认识到谷物、海产品、蔬菜等合理膳食的重要性,也知道要适当运动。

但年轻人哪有时间自己做饭,更缺少时间与精力运动、调理健康,而是越来越深陷熬夜、缺乏运动、工作压力、重油重盐的同质化外卖之中,这些因素导致中青年群体患上高血压的概率逐年攀升。

下调高血压标准,似乎能让更多人重视起这个健康问题,消除患病风险,也不至于等新冠来了陷入基础病的风险中,是维护国人健康的一大好事。

但是,重视健康问题,一定要通过下调标准来实现吗?

或者说,下调了高血压标准,就能让大家重视健康问题吗?

话虽难听,道理却是通的。对于得了“穷病”的“穷人”,不论你怎么改标准,“穷人”都是无感的,不论标准是啥,自己只会在“实在不行”的时候才去医院诊治。

不过,修改标准,对一些人来说,的确是可以直接获益的。

早在2005年,《英国医学杂志》编辑、医药学记者雷·莫伊尼汉就出版了一本作品《出卖疾病:世界上最大的制药公司如何将我们所有人都变成病人》。

其中就揭露了在欧美等成熟的医药市场中,药企通过资助医学研究机构,修改医学指南中的高血压标准,来降低诊断阈值,使许多人“成为高血压病人”,终身服用降压药,为药企创造了巨大利润。

2011年,综合性学术期刊《PloS One》的一篇研究发现,在各种指南制定委员会成员中,有6%~80%接受了药企咨询费,4%~78%接受了药企的研究资助,2%~17%持有药企股份,与药企有其他形式的相关利益的则占到了56%~87%。

除了这些直接的资助,指南制定者在发布后成为药企高管的现象也不鲜见。

“修改健康标准也能成为一门生意”,这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却是医疗领域近乎公开的秘密。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下调高血压标准,也遭到了类似的质疑。

毕竟,仅在2021年,我国各类医疗指南就达到了1300份以上,今年更是接近2000份,同一个领域,有好几份指南都属于正常现象。而并无法律规定这些标准要说清楚,资助方有谁,都出了多少钱。

所以,卫健委的公告中也表示,国家并不承认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由专业机构、行业学协会、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共识等,为专家的研究成果,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

虽然,参与编写这份《指南》的一部分专家,对媒体明确否认,称“没有拿药企一分钱”。

但是,这份《指南》中高血压标准的下调,对相关医药企业仍然形成了一次“重大利好”。

华创证券研报显示,在我国,高血压用药已经形成了一个每年千亿级的市场:2021年中国高血压用药市场规模达到1035亿元,同比增长8%,预计2022年将达到1110亿元。

而且,按照新发布的这份《指南》中的标准计算,在中国35岁及以上成人中,按“新标准”新增的高血压人群中,有22.7%需要进行降压药物治疗,算下来就是新增总数为3990万人,要长期服用降压药。

这一规模庞大的群体,能为这片市场带来的新增收益,资本市场十分看好:在《指南》发布后的11月14日,连做血压计的公司都迎来了一波大涨。

当天A股家用医疗器械板块大幅拉升,乐心医疗收涨8.48%、可孚医疗收涨14%,近几天被指责趁着新冠血氧仪价格暴涨的鱼跃医疗,则直接涨停。

再者说,高血压标准下调之后,对很多潜在患者不一定意味着是好事。

在《指南》发布后,许多备战公务员考试的人在网上表达了担忧:一旦下调标准,许多备战公务员考试的人,有可能在体检中被定义为“高血压患者”,而挡在门外,使得几个月甚至一两年的备考成为一场空。

这种门槛,绝不仅仅存在于国考这一个领域。

因为当下根本“顾不上”的健康风险,而失去了“很在乎”的生存机会,你会怎么选?

而且,对下调标准到底能不能控制高血压,许多高血压病专家也提出了质疑。

中国高血压联盟主席、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王继光表示,“对血压130-139/80-89mmHg的非高危者进行药物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危害。”

世界高血压联盟主席张新华也表示,对中国人群降压治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没有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或肾病的人,即便处于临界值,也不会从降压药物治疗中获益。

从国际上医学界看,只有美国心脏协会与美国心脏病学会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高血压防控指南将标准下调到了130/80mmHg。这次下调在美国的医学界反对声音不断,美国家庭医生协会直接表示不承认这个标准。

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2021年版《成人高血压药物治疗指南》、2020年版《国际高血压协会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均维持了原有的140/90mmHg标准。

德国、英国、日本等其后修订的标准中,也均未跟进美国的标准。

在全世界,只有中国台湾地区的心脏病学会和高血压学会联合发表的《2022年台湾高血压指南》,对美国心脏协会的这次下调进行了跟进。

这些都说明,国际医疗医学界对130/80mmHg这个美国国内都充满争议的“新标准”并不认可。

站在商业角度,新标准的确可以牟利。站在健康角度,“患者”并不会获益。

尾声

美国曾有一份医学研究显示,美国的精神疾病问题十分严重,有超过30%的人患有抑郁等各类精神问题。

但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精神病学专家威廉·纳罗教授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美国所患精神病的患者远不如调查说的有30%那么多,真正有精神病的,其实连5%不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纳罗教授分析,写这些报告和调查所需要的资金,都是医药公司提供的赞助,报告的撰写者也要拿医药公司的薪水,自然有动力降低精神疾病的标准,把更多人纳入进来。

在许多描述未来的反乌托邦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会有这样的情节:

为了在资源有限的未来保障人类的种族延续,孩童一出生就要接受各类医学检查,不健康的婴儿将被直接抛弃,到了资源进一步匮乏的阶段,连不够聪明的婴儿也会被视为不健康。

而在资本主导的社会里,医疗机构、研究单位、甚至是像美国国家食品与药物管理局之类的政府部门,在举办医疗学术会议、进行医学研究中,大到借助药企的投资,小到药代给医生买咖啡,每一笔投入,都意味着对“健康”的定义在一点点被挪动。

挪动的方向,自然不是节约资源或是守护健康,而是符合资本的原初动力:无限制地扩张。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对普通大众来说,守护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重要责任,但如何定义健康,谁定义健康,也是必须紧盯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s://www.24qq.cc/n96151c55.aspx,转载请注明24FA出处。
| |
标签:
评论: 一夜之间 2.43亿中国人被定义成高血压? - 网民评论 全部评论 0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周热门
    • 今日热门

    首页 焦点(3628) 热点(2628) 新闻(13193) 国际(5244) 娱乐(4576) 视频(131) 综艺(1809) 影视(3404) 音乐(2082) 民生(3736) 行业(304) 财经(1655) 股票(364) 时装(9) 商机(19) 女性(421) 男士(75) 美容(44) 时尚(30) 珠宝(40) 饰品(28) 品牌(12) 保健(59) 健康(270) 养生(105) 医学(360) 母婴(113) 亲子(56) 旅游(405) 购物(11) 美食(59) 创业(90) 社会(9871) 观点(1022) 房产(1113) 汽车(287) 家居(21) 安防(40) 环保(57) 科技(628) 展会(4) 数码(212) 足球(222) 体育(1072) 教育(1379) 高校(1651) 法制(2204) 军事(550) 游戏(258) 小说(748) 美女(19437) 欧美(32) 运营(18) 网络(406) 读书(294) 励志(178) 灵异(52) 奇闻(160) 趣闻(180) 历史(364) 人物(93) 星相(383) 艺术(46) 两性(320) 情感(152) 文学(300) 武林(261) 道教(62) 佛教(147) 广州(134) 地区(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