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吕栋】 昨天下午(7月12日),华为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电子)同时在官方微信发布消息,决定合并鲲鹏生态和PKS生态,共同打造同时支持鲲鹏和飞腾处理器的 “鹏腾”生态。
对圈外人来说,可能并不太理解这个消息的内涵。实际上,这一动作不仅反映出,华为和大型央企加深了合作,同时意味着,之前在生态上单打独斗的两大ARM国产CPU,开始在生态建设上走向融合。
飞腾方面在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指出,飞腾和鲲鹏两者都源自ARM生态、兼容ARM指令集自主发展,并且已经在部分市场取得不俗的成绩。为了更好地推动和扩大飞腾和鲲鹏在行业场景应用范围,需要做大市场蛋糕,推动上层生态的统一,降低合作伙伴适配工作量。
不过,有知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这并不意味着鲲鹏和飞腾会共同开发处理器,双方主要是在严峻的外部环境下,进行软硬件适配、标准、人才、开源、创新中心等方面的合作,本质上还是竞争关系。
中国电子是一家以网信事业为核心的央企,在其构建的PKS生态体系中,“P”代表(PHYTIUM)飞腾处理器,“K”代表(KYLIN)麒麟操作系统,“S”代表注入安全的能力。PKS体系由处理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终端、外设、中国电子云等软硬件产品和相关的产业生态共同构成。
鲲鹏则是华为基于ARM指令集授权设计的处理器。
根据官网,鲲鹏系列芯片目前只有鲲鹏920一款,该处理器2019年发布,采用7nm制造工艺,基于ARM v8.2架构授权,由华为自主设计完成,主频2.6GHz,单芯片支持64核。
鲲鹏920推出之际,正值华为开始遭遇美国连续打压。为了应对制裁影响,华为计算产品线采取“硬件开放、软件开源”的生态策略。
在通用计算领域,硬件厂商可以基于鲲鹏主板发展自有品牌的产品和解决方案;软件厂商可以基于华为开源的openEuler开源OS以及配套的数据库、中间件等平台软件发展应用软件和服务。
鲲鹏生态,就是基于鲲鹏处理器构建的全栈IT基础设施、行业应用及服务。而鲲鹏生态也是华为提出的六大数字技术生态之一,包括鲲鹏、昇腾、HMS、鸿蒙、华为云、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
有知情人士告诉观察者网,鲲鹏和飞腾本身属于竞争关系,尤其是在信创市场。虽然二者走的都是ARM指令集授权路线,但在生态适配等工作上还是在单打独斗,相互之间协同合作较少,不仅分散了国内稀缺的自主科技力量,而且割裂了产业生态,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怎么避免资源浪费,成为关键。
此次双方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合并后的“鹏腾”生态将秉承“优势互补、协同合作、产业共建、繁荣生态”的原则,在产业标准、伙伴计划、技术协同、开源贡献、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
“通过构建统一的‘鹏腾’生态,将简化生态伙伴的软硬件适配和认证,使能伙伴开发更多形态的产品,可覆盖云、数据中心、边缘、PC终端等全场景,伙伴基于‘鹏腾’生态的产品与解决方案也将更加丰富。”新闻稿中说道。
有行业人士分析指出,中国电子和华为各自具有优势,比如中国电子具备的央企背景和广泛的政企市场资源,与华为的技术优势和广泛生态体系可以形成有效互补,对国内自主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有利。
说到国内CPU的研发,鲲鹏和飞腾所代表的ARM路线只是其中之一,还有自研指令集的申威和龙芯,以及走X86技术授权的海光和兆芯。目前,这些国产CPU已应用于政府、运营商、金融、电力等信创场景,但尚未规模走向公开市场,国内公开市场仍被英特尔和AMD主导。
对国产CPU的发展来说,不同路线,所代表的自主化程度和生态建设难度也不同。
比如,兆芯和海光走的是X86内核授权模式,生态虽然是最成熟的,但自主可控程度较低;鲲鹏和飞腾走的ARM指令集授权模式,可以自主设计CPU核心,可控程度较高,但桌面和服务器生态尚未成熟;龙芯和申威是指令集和IP内核全部自研,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但生态要从头开始构建。
今年两会期间,飞腾公司副总经理郭御风在接受观察者网专访时曾指出,多条技术路线可以让大家自由竞争,这对技术繁荣和交流会有更大好处。但不同技术路线最终长出的生态树不同,本来国产CPU力量就十分薄弱,多技术路线又会导致无法形成生态合力,在国内产业现状下,弊端十分明显。
他认为,国产CPU应加速技术路线收敛,如果不做一定干预,等待市场收敛的周期可能会很长。不过,收敛也一定是市场先去收敛,如果国产CPU不满足市场需求,只靠政府强制的行政指令去收敛,实际上是违反技术和产业发展规律的,也不一定取得好的结果。
“我们希望通过举国体制和政府的手,去加速市场的收敛,收敛方向还是以市场选择为准,再通过中国的体制和政策优势,让国产CPU发展期缩短。”郭御风说道。